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我国西藏南部海拔4500m的浪卡子(羊卓雍湖)得到两条标本,此外日本人冈(Oka,1937)和沈嘉瑞(1956)都曾报道东北地区有这种水蛭。
形态 体长10—25mm,最大体宽2—8mm,尾吸盘直径1.5—4.0mm。身体呈长椭圆形,头部稍微膨大,后段四分之一最宽。当躯体松软时,腹面平坦,背面凸起。躯体收缩时,即成卵圆形。前吸盘不显著,尾吸盘圆盘形且甚小。身体背面橄榄绿色,腹面灰白,前端和尾吸盘的背面均有细小的黑色星形斑点。背面有6纵列圆形的黄绿色乳突,中间4列各位于每节的a2环上,侧缘2列则位于各节的a3环上。边缘乳突较大且跨至腹侧。在尾吸盘背面的亚缘有10粒黄色斑点,成弧形排列,但这些斑点并非就是感觉乳突。身体共计74环,节Ⅰ仅一环;节Ⅱ及节ⅩⅩⅣ—ⅩⅩⅦ各有2环;节Ⅲ—ⅩⅩⅢ为完全体节,各有3个等大的环。眼4对,在头部背中线两侧第2、4、7和10环上。雄生殖孔在第28/29环沟上(即节Ⅺa1/a2环间),雌生殖孔在第32/33环沟上(即节Ⅻa2/a3环间),两孔相隔4环。肛门在第73/74环沟上或第74环内。
食道短,平时吻收缩在内。当体内充满吸食的血时可见12对分叶状的嗉囊盲囊,首4对小并向前伸至环带前区;第5对最小在环带区内;第6对伸向前侧方;第7—11对向两侧伸展;第12对最长,从节ⅩⅧ向后伸至节ⅩⅩⅣ并向外侧各分出6个大小不等的侧囊。雄性生殖器官有6对位于前后嗉囊盲囊之间的精巢。雌性生殖器官有一对管状卵巢。
形态 体长10—25mm,最大体宽2—8mm,尾吸盘直径1.5—4.0mm。身体呈长椭圆形,头部稍微膨大,后段四分之一最宽。当躯体松软时,腹面平坦,背面凸起。躯体收缩时,即成卵圆形。前吸盘不显著,尾吸盘圆盘形且甚小。身体背面橄榄绿色,腹面灰白,前端和尾吸盘的背面均有细小的黑色星形斑点。背面有6纵列圆形的黄绿色乳突,中间4列各位于每节的a2环上,侧缘2列则位于各节的a3环上。边缘乳突较大且跨至腹侧。在尾吸盘背面的亚缘有10粒黄色斑点,成弧形排列,但这些斑点并非就是感觉乳突。身体共计74环,节Ⅰ仅一环;节Ⅱ及节ⅩⅩⅣ—ⅩⅩⅦ各有2环;节Ⅲ—ⅩⅩⅢ为完全体节,各有3个等大的环。眼4对,在头部背中线两侧第2、4、7和10环上。雄生殖孔在第28/29环沟上(即节Ⅺa1/a2环间),雌生殖孔在第32/33环沟上(即节Ⅻa2/a3环间),两孔相隔4环。肛门在第73/74环沟上或第74环内。
食道短,平时吻收缩在内。当体内充满吸食的血时可见12对分叶状的嗉囊盲囊,首4对小并向前伸至环带前区;第5对最小在环带区内;第6对伸向前侧方;第7—11对向两侧伸展;第12对最长,从节ⅩⅧ向后伸至节ⅩⅩⅣ并向外侧各分出6个大小不等的侧囊。雄性生殖器官有6对位于前后嗉囊盲囊之间的精巢。雌性生殖器官有一对管状卵巢。
鉴别特征
鉴征 身体呈长椭圆形,头部稍微膨大。眼4对,在背中线两侧分别排列在第2、4、7和10环上。体背面有6纵列圆形的黄绿色乳突,中间4列均位于各节的a2环上,侧缘2列则位于各节的a3环上。雄生殖孔在第28/29环沟上,雌生殖孔在第32/33环沟上。有12对嗉囊盲囊,前面伸至环带前区。
生物学
生态 本种性情活泼,喜欢四处爬行,繁殖力很强。在夏季适宜条件下,成熟个体进行交配和产卵。据观察(Jozef Wilkialis et al.,1980),在10—20天周期内出现几次相同亲体或不同亲体之间的交配。在交配之后6—14天亲体将卵产到4个卵茧内,每个卵茧几乎包含100个卵(图51b)。仅需经过8天左右,亲体即可孵范出幼蛭。幼蛭吸附在亲体的腹面,或者找一个适合的宿主吸一次血,或者在5个月后亲体死亡之前离开亲体。长大的幼蛭附着在水草上侍机侵入水禽的口腔和鼻腔等处,靠吸血生存,尤其对幼禽有更大的感染力。
地理区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本种能暂时内寄生在多种水禽和鸭科动物的鼻腔、口腔和咽喉等处,靠从身体、眼、鼻腔、口咽、气管和脑吸血为生,甚至可以吸附到食道壁上造成宿主死亡。1956年沈嘉瑞曾提到我国东北地区有本种水蛭侵害鹅、鸭及其它水禽,使宿主经常流血而导致死亡。国外一些鹅、鸭养殖场亦有报道,给家禽养殖带来很大的损失。